“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都是对社会实践的高度肯定。人的所有知识与技能,一是先天性基因继承获得,二是后天性学习积累获得。凭人类现有知识,对先天性基因继承部分,人为改善几率甚微(即或是胎教,也仅仅是尽早刺激、唤醒先天性基因优势),这里只是对后天学习积累进行讨论。
人的知识与技能,最主要来源于书本知识和人际间相互作用的实践性积累。书本知识也好,实践知识也罢,都是人际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书本知识,是以书本文字为媒介的,前驱与后继、前人与后人、彼地与此地、此时与彼时等之间的人际间相互作用。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都是人际间有效信息循环的客观产物。
无论是书本积累,还是实践性积累,都有一个点点滴滴、循序渐进的累积过程。一些点点滴滴、零星片段的知识,愈少愈显得散乱无序,在潜意识的记忆储存中,难以适时检索运用于实践。只有当这些点滴知识积累到一定量的程度,零星散乱的点点滴滴,才能被有机链接成因果衔接的内在循环系统。也就是分门别类的归纳总结,形成系列概念性“目录”,潜意识才能适时检索,用于实践导向。
没有人际之间的有效信息循环,就没有人的知识与技能,更没有智慧及其科学技术繁衍扩张的前提要素。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返回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