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311章 我的判断是,你说的都对!(2/2)

作者/员在

凡尔纳说道:“与其搞什么文学期刊,不如把文学奖搞得更有权威性,并且承诺出版进入最后一轮的作家的作品,还可以弄一个杂志,进行文学评价。”

这确实是个路子,

绝大多数文学奖最后都是这么搞的。

众人赞成地连连点头。

陆时岔开话题,

“对了,你们刚才在讨论什么?”

詹姆斯递过来一份书稿,

“这个。”

那是手写的稿件,

从这一点能推断出,作者比较老派,不习惯依靠打字机这样的器械。

书名:《空镜框》,

似乎是一部长篇恐怖。

陆时问:“是詹姆斯教授的作品?”

詹姆斯点头,

“你看看开头,觉得如何?”

陆时便开始阅读。

的开头虚构出了一个农场,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说明,读着有些乏味。

但陆时毕竟是“身经百战”的翻译出身,耐着性子读完。

之后,他说:“挺好的。”

詹姆斯有些尴尬,

“其实,你还不能算读完了开头。数数稿件的张数就知道了,你刚才读的那部分,顶多是开头的三分……额……二分之一。”

陆时满头黑线,

 ̄□ ̄||

属实是没想到。

其实,堆叠大量的背景描述算是一种19~20世纪比较流行的技法,可以让读者相信自己读的不是幻想作品,而是纪实文学,甚至是真实事件的报道,

某种程度上,将读者拉入自己的叙述,也算叙述性诡计。

这一技法在恐怖故事中的应用尤为突出,

比如克苏鲁名作——

《印斯茅斯的阴霾》。

开篇对当地风貌的介绍不可谓不冗长,读得让人忍不住打瞌睡。

而詹姆斯的《空镜框》比起《印斯茅斯的阴霾》,有过之而无不及,

陆时问:“老詹,为何要来找法国的朋友帮忙评价?伱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詹姆斯摇摇头,

“我也说不上来问题在哪儿,毕竟,大家写长篇恐怖故事,都是类似的技法。但自从读了你的《哈利·波特》,我就觉得那些冗长的开篇有些怪异。”

陆时秒懂,

《哈利·波特》的开头:

“家住女贞路4号的德思礼夫妇总是得意地说他们是非常规矩的人家……”

上来就讲故事,对背景只字不提,

之后采取碎片化叙述,逐步地将背景释放给读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加入书签返回书架英伦文豪正文卷第311章我的判断是,你说的都对!陆时去美国的事情定下来了。

他先去白金汉宫,与爱德华七世讨价还价一番,尽可能多得从国王陛下那儿爆金币,

随后,他又到朗庭酒店,准备和凡尔纳等人商议,看能不能一起乘船出发,到了加来港再分头行动。

马车在酒店的大门前缓缓停下。

大堂内,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水味和咖啡的香气,刺激着嗅觉。

那些人中,似乎有不少凡尔纳的粉丝,

他们都捧着凡尔纳的作品,希望见了真人后要到签名。

陆时让酒店前台带着前往凡尔纳的房间。

房门正开着一条窄缝,似乎是为了散味儿,因为从里面正飘出淡淡的香烟气味。

陆时将门缝扩大,看进去。

屋内,几个法国人正摇晃着红酒杯高谈阔论,

出乎意料地,萧伯纳和剑桥的詹姆斯教授也在,

烟味便来自萧伯纳的烟斗。

他们正在品评文章,

“铺垫越多越显得真实。要我说,这么写挺好的。”

“可是,我总觉得这种风格会被逐渐淘汰。”

“我也觉得会被淘汰。且不说陆教授的那些通俗,美国那边,欧·亨利、马克·吐温,都不会让开头如此冗长。”

……

因为注意力完全集中,他们都没注意到陆时。

陆时敲了敲门,清清嗓子,

“咳咳……”

几人回头。

“陆?”

萧伯纳把烟斗用防火棉盖灭,到门前将陆时引进屋,说道:“你怎么来了?”

陆时便把自己的出行计划说了。

庞加莱说道:“一起出发?当然可以!”

接着,他有些感慨地叹气,

“唉……”

他拍拍陆时的肩,说:“苦了你了。为了从国王陛下那儿爆出金币……拉到设立爱德华-陆时-龚古尔文学奖的赞助,你得四处奔波。其实,这件事本和你无关的。”

陆时笑笑,没接茬。

庞加莱说的没错,

事实上,向美国的各大期刊推广影响因子这一指标,根本用不着陆时本人赴美游说。

萧伯纳说道:“可惜啊,当下文学的期刊都有些一言难尽。”

后面的话不说,众人也理解。

21世纪,世界三大顶级学术期刊,

《nature》、

《science》、

《cell》,

不难看出,都是理工科。

文学期刊很难做到“天下共主”,就在于审美具有主观性。

凡尔纳说道:“与其搞什么文学期刊,不如把文学奖搞得更有权威性,并且承诺出版进入最后一轮的作家的作品,还可以弄一个杂志,进行文学评价。”

这确实是个路子,

绝大多数文学奖最后都是这么搞的。

众人赞成地连连点头。

陆时岔开话题,

“对了,你们刚才在讨论什么?”

詹姆斯递过来一份书稿,

“这个。”

那是手写的稿件,

从这一点能推断出,作者比较老派,不习惯依靠打字机这样的器械。

书名:《空镜框》,

似乎是一部长篇恐怖。

陆时问:“是詹姆斯教授的作品?”

詹姆斯点头,

“你看看开头,觉得如何?”

陆时便开始阅读。

的开头虚构出了一个农场,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说明,读着有些乏味。

但陆时毕竟是“身经百战”的翻译出身,耐着性子读完。

之后,他说:“挺好的。”

詹姆斯有些尴尬,

“其实,你还不能算读完了开头。数数稿件的张数就知道了,你刚才读的那部分,顶多是开头的三分……额……二分之一。”

陆时满头黑线,

 ̄□ ̄||

属实是没想到。

其实,堆叠大量的背景描述算是一种19~20世纪比较流行的技法,可以让读者相信自己读的不是幻想作品,而是纪实文学,甚至是真实事件的报道,

某种程度上,将读者拉入自己的叙述,也算叙述性诡计。

这一技法在恐怖故事中的应用尤为突出,

比如克苏鲁名作——

《印斯茅斯的阴霾》。

开篇对当地风貌的介绍不可谓不冗长,读得让人忍不住打瞌睡。

而詹姆斯的《空镜框》比起《印斯茅斯的阴霾》,有过之而无不及,

陆时问:“老詹,为何要来找法国的朋友帮忙评价?伱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詹姆斯摇摇头,

“我也说不上来问题在哪儿,毕竟,大家写长篇恐怖故事,都是类似的技法。但自从读了你的《哈利·波特》,我就觉得那些冗长的开篇有些怪异。”

陆时秒懂,

《哈利·波特》的开头:

“家住女贞路4号的德思礼夫妇总是得意地说他们是非常规矩的人家……”

上来就讲故事,对背景只字不提,

之后采取碎片化叙述,逐步地将背景释放给读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页加入书签返回书架

如果离开,不知道看到那个章节?《请点我收藏章节》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