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或许从认识与方法的两个层面来阐明,可能会更清晰一些。从方法层面来说,人类从来都没有凭空为地球增加或减少任何一种的基础物质。即便人类将来大量开发利用外星资源,最多也就是充当星际资源的搬运工。人类能够做到的,就是对信息和实物双重结构的两种资源,进行冲切、打破或称分解,按亲和与排斥固有倾向进行取舍转移、储藏重组,也就是更新和优化功能结构。人类同样没有增加或减少早已客观存在的技能技巧。
“集成电路,从其技术的内在微观结构单元来说,人类只不过是识别材料,融入化学、物理、印刷等方式方法,而这些方式方法同样在客观自然界中,早已实践、运用了数十亿年。诸如‘薛定谔的猫’、‘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等,同样是描述师法自然的、信息及其实物的、凭肉眼难以直观的隐形循环交换现象。电子等技术,以改变高效低耗的材料、信息循环路径(电路)为特征趋势。属下甚至据此预感,未来的前沿技术,必然沿着改写信息结构和信息循环路径的双重轨道不断深入。
“属下在技术研发实践中发现,沿着特定对象技术的演化脉络,对该技术分解拆卸成细微的基础功能单元,这些基础功能单元就遍及所有科学技术领域。例如,现代工业技术的内在结构,处处充满农耕技术内在结构单元的踪影,更充满识码、分解归类、功能合成等口眼手足和消化酶等微观功能单元的踪影。也就是说,没有眼耳口手足和消化酶等功能技巧的外溢、复制,就没有农耕知识与技术,更不可能空穴来风的产生工业知识与技术。不论是生物体内在的技能技巧,还是古老的农耕技术,仰或是现代工业技术,均具有一通百通的共性规律和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
“类比共性规律,可以找出一通百通的不变纽带;类比不同个性特征,可以明确各自不同的结构性优化方向,也即各自不同的亲和与排斥倾向。通过相互类比借鉴共性规律照猫画虎,以及明确其独特结构优化方向,将几何级加速各类知识与技术的优化重组更新(或称创新)。”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返回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