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十九章 以全要素视角为导向(05)(2/2)

作者/作家HKcanx

设若等质等量——绝对平均的物质交换,不仅一切主观努力将变得毫无意义(等于是脱离自身需要,白耗力气地用一个馒头换取另一个完全相同的馒头),而且不同结构、不同种类之间的物质交换难以有效进行。

地球结构有表里、引力、时距、空距以及水、温、光等千差万别,不同结构的物质及其信息分布,同样是千差万别。可以设想,在地球的混沌之初,物质及其信息的分布,或许还是相对均衡。随着水资源循环——风云雷电的周而复始,诸如食盐等众多水溶物,被雨水、江河,源源不断的输送进入大海。

食盐等水溶物,却不能随海水蒸发而重新回归陆地,从而导致众多陆地的水溶物资源向海洋集中的分布状态。物质个体面对千差万别的环境状态,就近各取所需的衔接成循环链,形成不同结构的个性特征的循环链分工,展开低耗高效的动能竞赛。

生物体动能越弱,内在结构越简单,内在需求越单一,相互交换效率相对越低;随着活性的提高,内在结构越趋复杂(资源优化配置结果),内在需要愈加多样,相互交换效率越高。生物,特别是动物,成为地球物质机械循环以外的搬运工,为地球物质大循环注入有机活力。

急需、稀缺为贵的等价交换——迫使彼此在无限珍惜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尽量避免以高昂代价(识别稀缺等物质价值)换取自身急需资源。在物质大循环过程中,是以个体物质的有限存续周期性的新陈代谢,完成所有物质大循环的周而复始。物质个体之间的交换过程,是一个打破原平衡结构,到一个新的平衡结构过程。

就物质个体而言,是从内在失衡“危机感”唤醒内在需要开始,激发内在动能,展开对外在物质的识别、分解,取其所需重组合成,以满足和达到又一个内在平衡或称新高度的结构优化过程。彼此之间的交换,只是各取所需的一部分(一部分老本仍被各自所保留),这是一个以局部的非平衡填补局部的非平衡,从而达到再平衡的过程。就像我们用凸出的土壤,填入凹下的不平,从而达到平整、平衡效果一样。

投推荐票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加入书签返回书架

如果离开,不知道看到那个章节?《请点我收藏章节》

  • 背景:                 
  • 字号:   默认